安不忘危的意思
安:平安;危:危險;災難。
平安的時候不忘危險;或太平的時候不忘危機或災難。
安不忘危的出處
《周易?系辭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安不忘危的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一般用作褒義,形容平安時不忘危難。安不忘危的例子
1. 漢?揚雄《長揚賦》:“事罔隆而不殺,物靡盛而不虧,故平不肆險,安不忘危。”2. 東漢?班固《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且安不忘危,盛必慮衰,今國家素無文帝累年節儉富饒之畜,又無武帝薦延梟俊禽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
3. 《后漢書?和帝紀》:“先帝即位,務休力役,然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探觀舊典,復收鹽鐵,欲以防備不虞,寧安邊境。”
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何小姐是從苦境里過來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這份人家,立番事業。”
5. 近代?蔡東藩《后漢演義》:“昱嘗從容進問道:‘太夫人可憶換鹿車時否?’少君應聲道:‘先姑有言,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我怎敢相忘呢?’”
安不忘危的正音
“不”,讀作“bù”,不能讀作“bú”。安不忘危的辨形
“不”,不能寫作“步”。安不忘危的辨析
“安”在此與“危”相對;不是“安詳、安逸”的意思。寓意:由于人的天性懶惰,在安適之中常常因司空見慣和安逸因此少有動腦,更甚者總是只顧眼前享受而沖淡了防患意識。當災難不期降臨時即悔之晚矣。生活麻痹所釀成的災難,可以說不勝枚舉。鮑叔牙告訴人們身處太平順達的境遇卻不忘記出現危險禍患的可能性,時常提醒自己加以警戒,并采取積極措施預防或推遲禍患的降臨。
安不忘危的故事
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位于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公子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后來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一天,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寧戚喝酒,齊桓公跟鮑叔牙說:“先生為什么不給我們祝酒呢?”鮑叔牙捧著酒杯站起來,說:“希望君王您不要忘記當年在莒國逃難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和公子糾的逃亡生涯以及最后被綁縛著從魯國遣送回齊國的日子;希望寧戚不要忘記假扮牛販而高歌于大王車前的時候!”齊桓公離開席位向鮑叔牙拜謝道:“我和兩位大夫都不會忘記這番教誨,齊國一定不會就此衰敗的。”鮑叔牙這番話是要提醒桓公和大臣們居安思危,這樣才不會驕傲跋扈,才能守住來之不易的江山。居于安定、太平時不能忘記潛伏著的危機。《易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舊唐書?卷八十九?王方慶傳》:“此乃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以習射御,角校才力,蓋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也。”
安不忘危的拼音
ān bù wàng wēi安不忘危的注音
ㄢ ㄅㄨˋ ㄨㄤˋ ㄨㄟ安不忘危的近義詞
居安思危 ? 常備不懈安不忘危的反義詞
高枕無憂 ? 麻痹大意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來源于網絡搜集,由詞典網小編整理,僅供個人備考、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